- VisualStudio2022插件的安装及使用-编程手把手系列文章
- pprof-在现网场景怎么用
- C#实现的下拉多选框,下拉多选树,多级节点
- 【学习笔记】基础数据结构:猫树
作者:来自 vivo 互联网服务器团队- Xu Yaoming 。
介绍分布式锁的实现原理.
分布式锁,顾名思义,就是在分布式环境下使用的锁。众所周知,在并发编程中,我们经常需要借助并发控制工具,如 mutex、synchronized 等,来保障线程安全。但是,这种线程安全仅作用在同一内存环境中。在实际业务中,为了保障服务的可靠性,我们通常会采用多节点进行部署。在这种分布式情况下,各实例间的内存不共享,线程安全并不能保证并发安全,如下例,同一实例中线程A与线程B之间的并发安全并不能保证实例1与实例2之间的并发安全:
。
因此,当遇到分布式系统的并发安全问题时,我们就可能会需要引入分布式锁来解决。 。
用于实现分布式锁的组件通常都会具备以下的一些特性:
互斥性:提供分布式环境下的互斥原语来加锁/释放锁,当然是分布式锁最基本的特性。 。
自动释放:为了应对分布式系统中各实例因通信故障导致锁不能释放的问题,自动释放的特性通常也是很有必要的.
分区容错性:应用在分布式系统的组件,具备分区容错性也是一项重要的特性,否则就会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.
目前开源社区中常见的分布式锁解决方案,大多是基于具备集群部署能力的 key-value 存储中间件来实现,最为常用的方案基本上是基于 Redis、zookeeper 来实现,笔者将从上述分布式锁的特性出发,介绍一下这两类的分布式锁解决方案的优缺点.
Redis 由于其高性能、使用及部署便利性,在很多场景下是实现分布式锁的首选。首先我们看下 Redis 是如何实现互斥性的。在单机部署的模式下,Redis 由于其单线程处理命令的线程模型,天然的具备互斥能力;而在哨兵/集群模式下,写命令也是单独发送到某个单独节点上进行处理,可以保证互斥性;其核心的命令是 set [NX](set if ot exist):
SET lockKey lockValue NX
成功设置 lockValue 的实例,就相当于抢锁成功。但如果持有锁的实例宕机,因为 Redis 服务端并没有感知客户端状态的能力,因此会出现锁无法释放的问题:
。
这种情况下,就需要给 key 设置一个过期时间 expireTime:
SET lockKey lockValue EX expireTime NX
如果持有锁的实例宕机无法释放锁,则锁会自动过期,这样可以就避免锁无法释放的问题。在一些简单的场景下,通过该方式实现的分布式锁已经可以满足需求。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个明显问题:如果业务的实际处理时间比锁过期时间长,锁就会被误释放,导致其他实例也可以加锁:
这种情况下,就需要通过其他机制来保证锁在业务处理结束后再释放,一个常用的方式就是通过后台线程的方式来实现锁的自动续期.
Redssion 是开源社区中比较受欢迎的一个 Java 语言实现的 Redis 客户端,其对 Java 中 Lock 接口定义进行扩展,实现了 Redis 分布式锁,并通过 watchDog 机制(本质上即是后台线程运作)来对锁进行自动续期。以下是一个简单的 Reddison 分布式锁的使用例子:
RLock rLock = RedissonClient.getLock("test-lock");
try {
if (rLock.tryLock()) {
// do something
}
} finally {
rLock.unlock();
}
Redssion 的默认实现 RedissonLock 为可重入互斥非公平锁,其 tryLock 方法会基于三个可选参数执行:
waitTime(获取锁的最长等待时长):默认为-1,waitTime 参数决定在获取锁的过程中是否需要进行等待,如果 waitTime>0,则在获取锁的过程中线程会等待一定时间并持续尝试获取锁,否则获取锁失败会直接返回.
leaseTime(锁持有时长):默认为-1。当 leaseTime<=0 时,会开启 watchDog 机制进行自动续期,而 leaseTime>0 时则不会进行自动续期,到达 leaseTime 锁即过期释放 。
unit(时间单位):标识 waitTime 及 leaseTime 的时间单位 。
我们不妨通过参数最全的 RedissonLock#tryLock(long waitTime, long leaseTime, TimeUnit unit) 方法源码来一探其完整的加锁过程:
public boolean tryLock(long waitTime, long leaseTime, TimeUnit unit)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{
...
// tryAcquire方法返回锁的剩余有效时长ttl,如果未上锁,则为null
Long ttl = tryAcquire(waitTime, leaseTime, unit, threadId);
if (ttl == null) {
// 获取锁成功
return true;
}
// 计算剩余等待时长,剩余等待时长小于0,则不再尝试获取锁,获取锁失败,后续有多处同样的判断逻辑,将精简省略
time -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 - current;
if (time <= 0) {
acquireFailed(waitTime, unit, threadId);
return false;
}
// 等待时长大于0,则会对锁释放的事件进行订阅,持有锁的客户端在锁释放时会发布锁释放事件通知其他客户端抢锁,由此可得知该默认实现为非公平锁。
// Redisson对Redis发布订阅机制的实现,底层大量使用了CompletableFuture、CompletionStage等接口来编写异步回调代码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详细了解,此处不作展开
CompletableFuture<RedissonLockEntry> subscribeFuture = subscribe(threadId);
try {
subscribeFuture.get(time, TimeUnit.MILLISECONDS);
} catch (TimeoutException e) {
...
} catch (ExecutionException e) {
...
}
try {
...
// 循环尝试获取锁
while (true) {
long currentTime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ttl = tryAcquire(waitTime, leaseTime, unit, threadId);
// lock acquired
if (ttl == null) {
return true;
}
...
// 此处通过信号量来将线程阻塞一定时间,避免无效的申请锁浪费资源;在阻塞期间,如果收到了锁释放的事件,则会通过信号量提前唤起阻塞线程,重新尝试获取锁;
currentTime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if (ttl >= 0 && ttl < time) {
// 若ttl(锁过期时长)小于time(剩余等待时长),则将线程阻塞ttl
commandExecutor.getNow(subscribeFuture).getLatch().tryAcquire(ttl, TimeUnit.MILLISECONDS);
} else {
// 若等待时长小于ttl,则将线程阻塞time
commandExecutor.getNow(subscribeFuture).getLatch().tryAcquire(time, TimeUnit.MILLISECONDS);
}
...
}
} finally {
// 取消订阅
unsubscribe(commandExecutor.getNow(subscribeFuture), threadId);
}
}
上述代码逻辑主要集中在处理 waitTime 参数,在并发竞争不激烈、可以容忍一定的等待时间的情况下,合理设置 waitTime 参数可以提高业务并发运行成功率,避免抢锁失败直接返回错误;但在并发竞争激烈、对性能有较高要求时,建议不设置 waitTime,或者直接使用没有 waitTime 参数的 lock() 方法,通过快速失败来提高系统吞吐量.
一个比较值得注意的点是,如果设置了 waitTime 参数,则 Redisson 通过将 RedissonLockEntry 中信号量(Semaphore)的许可证数初始化为0来达到一定程度的限流,保证锁释放后只有一个等待中的线程会被唤醒去请求 Redis 服务端,把唤醒等待线程的工作分摊到各个客户端实例上,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非公平锁给 Redis 服务端带来的惊群效应压力.
public class RedissonLockEntry implements PubSubEntry<RedissonLockEntry> {
...
private final Semaphore latch;
public RedissonLockEntry(CompletableFuture<RedissonLockEntry> promise) {
super();
// RedissonLockEntry 中的Semaphore的许可证数初始化为0
this.latch = new Semaphore(0);
this.promise = promise;
}
...
}
获取锁的核心逻辑,会通过 RedissonLock#tryAcquire 方法调用到 RedissonLock#tryAcquireAsync 方法.
private RFuture<Long> tryAcquireAsync(long waitTime, long leaseTime, TimeUnit unit, long threadId) {
RFuture<Long> ttlRemainingFuture;
if (leaseTime > 0) {
// 若leaseTime大于零,会设置锁的租期为leaseTime
ttlRemainingFuture = tryLockInnerAsync(waitTime, leaseTime, unit, threadId, RedisCommands.EVAL_LONG);
} else {
// 若leaseTime小于或等于零,会设置锁的租期为internalLockLeaseTime,这是一个通过lockWatchdogTimeout配置的值,默认为30s
ttlRemainingFuture = tryLockInnerAsync(waitTime, internalLockLeaseTime,
TimeUnit.MILLISECONDS, threadId, RedisCommands.EVAL_LONG);
}
// 此处的handleNoSync方法是为了解决Redis发生故障转移,集群拓扑改变后,只有持有锁的客户端能再次获得锁的bug,为3.20.1版本修复,详见Redisson issue#4822
CompletionStage<Long> s = handleNoSync(threadId, ttlRemainingFuture);
ttlRemainingFuture = new CompletableFutureWrapper<>(s);
// 根据加锁情况来进行后续处理
CompletionStage<Long> f = ttlRemainingFuture.thenApply(ttlRemaining -> {
// lock acquired
// 若ttl为空,说明加锁不成功
if (ttlRemaining == null) {
if (leaseTime > 0) {
// 若leaseTime>0,则将internalLockLeaseTime变量设置为leaseTime,以便后续解锁使用
internalLockLeaseTime = unit.toMillis(leaseTime);
} else {
// 若leaseTime<=0,则开启看门狗机制,通过定时任务进行锁续期
scheduleExpirationRenewal(threadId);
}
}
return ttlRemaining;
});
return new CompletableFutureWrapper<>(f);
}
// 加锁的lua脚本
<T> RFuture<T> tryLockInnerAsync(long waitTime, long leaseTime, TimeUnit unit, long threadId, RedisStrictCommand<T> command) {
return evalWriteAsync(getRawName(), LongCodec.INSTANCE, command,
"if ((Redis.call('exists', KEYS[1]) == 0) " +
"or (Redis.call('hexists', KEYS[1], ARGV[2]) == 1)) then " +
"Redis.call('hincrby', KEYS[1], ARGV[2], 1); " +
"Redis.call('pexpire', KEYS[1], ARGV[1]); " +
"return nil; " +
"end; " +
"return Redis.call('pttl', KEYS[1]);",
Collections.singletonList(getRawName()), unit.toMillis(leaseTime), getLockName(threadId));
}
可以看到,若 leaseTime 大于0,则不会开启看门狗机制,锁在过期后即失效,在使用时请务必留意。上述代码中执行的 scheduleExpirationRenewal 方法即为看门狗机制的实现逻辑:
protected void scheduleExpirationRenewal(long threadId) {
// 每个锁都会对应一个ExpirationEntry类,第一次加锁时不存在oldEntry
ExpirationEntry = new ExpirationEntry();
ExpirationEntry oldEntry = EXPIRATION_RENEWAL_MAP.putIfAbsent(getEntryName(), entry);
if (oldEntry != null) {
// 非首次加锁,重入计数,不作其他操作
oldEntry.addThreadId(threadId);
} else {
// 首次加锁,调用renewExpiration()方法进行自动续期
entry.addThreadId(threadId);
try {
renewExpiration();
} finally {
// 若当前线程被中断,则取消对锁的自动续期。
if (Thread.currentThread().isInterrupted()) {
cancelExpirationRenewal(threadId);
}
}
}
}
private void renewExpiration() {
...
// 此处使用的是netty的时间轮来执行定时续期,此处不对时间轮做展开,感兴趣的读者可详细了解
Timeout task = getServiceManager().newTimeout(new TimerTask() {
@Override
public void run(Timeout timeout) throws Exception {
...
CompletionStage<Boolean> future = renewExpirationAsync(threadId);
future.whenComplete((res, e) -> {
if (e != null) {
log.error("Can't update lock {} expiration", getRawName(), e);
EXPIRATION_RENEWAL_MAP.remove(getEntryName());
return;
}
if (res) {
// 若续期成功,则递归调用,等待任务的下一次执行
renewExpiration();
} else {
// 若续期结果为false,说明锁已经过期了,或锁易主了,则清理当前线程关联的信息,等待线程结束
cancelExpirationRenewal(null);
}
});
}
// 时间轮的执行周期为internalLockLeaseTime / 3,即默认情况下,internalLockLeaseTime为30s时,每10s触发一次自动续期
}, internalLockLeaseTime / 3, TimeUnit.MILLISECONDS);
ee.setTimeout(task);
}
protected CompletionStage<Boolean> renewExpirationAsync(long threadId) {
// 执行重置过期时间的lua脚本
return evalWriteAsync(getRawName(), LongCodec.INSTANCE, RedisCommands.EVAL_BOOLEAN,
"if (Redis.call('hexists', KEYS[1], ARGV[2]) == 1) then " +
"Redis.call('pexpire', KEYS[1], ARGV[1]); " +
"return 1; " +
"end; " +
"return 0;",
Collections.singletonList(getRawName()),
internalLockLeaseTime, getLockName(threadId));
}
上面一段代码即是看门狗调度的核心代码,本质上即是通过定时调度线程执行 lua 脚本来进行锁续期。值得留意的是 scheduleExpirationRenewal 方法中的 ExpirationEntry,该对象与锁一一关联,会存储尝试获取该锁的线程(无论是否获取成功)以及重入锁的次数,在锁失效/锁释放时,会根据该对象中存储的线程逐一进行资源释放操作,以保证资源的正确释放.
最后,对上述 Redisson 可重入非公平锁源码进行一下总结:
Redisson 加锁时,根据 waitTime 参数是否大于0来决定加锁失败时采用等待并再次尝试/快速失败的策略; 。
Redisson 加锁时根据 leaseTime 参数是否小于等于0来决定是否开启看门狗机制进行定时续期; 。
Redisson 底层使用了 netty 实现的时间轮来进行定时续期任务的调度,执行周期为 internalLockLeaseTime / 3,默认为10s.
zookeeper(后文均简称 zk )基于 zab 协议实现的分布式协调服务,天生具备实现分布式锁的基础条件。我们可以从zk的一些基本机制入手,了解其是如何实现分布式锁的.
zab:为了保证分布式一致性,zk 实现了 zab(Zk Atomic Broadcast,zk 原子广播)协议,在 zab 协议下,zk集群分为 Leader 节点及 Follower 节点,其中,负责处理写请求的 Leader 节点在集群中是唯一的,多个 Follower 则负责同步 Leader 节点的数据,处理客户端的读请求。同时,zk 处理写请求时底层数据存储使用的是 ConcurrentHashMap,以保证并发安全; 。
public class NodeHashMapImpl implements NodeHashMap {
private final ConcurrentHashMap<String, DataNode> nodes;
private final boolean digestEnabled;
private final DigestCalculator digestCalculator;
private final AdHash hash;
...
}
临时顺序节点:zk 的数据呈树状结构,树上的每一个节点为一个基本数据单元,称为 Znode。zk 可以创建一类临时顺序(EPHEMERAL_SEQUENTIAL)节点,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会可以自动释放;同时,同一层级的节点名称会按节点的创建顺序进行命名,第一个节点为xxx-0000000000,第二个节点则为xxx-0000000001,以此类推; 。
。
session:zk 的服务端与客户端使用 session 机制进行通信,简单来说即是通过长连接来进行交互,zk 服务端会通过心跳来监控客户端是否处于活动状态。若客户端长期无心跳或断开连接,则 zk 服务端会定期关闭这些 session,主动断开与客户端的通信.
了解了上述 zk 特点,我们不难发现 zk 也是具备互斥性、自动释放的特性的。同时,zk 由于 session 机制的存在,服务端可以感知到客户端的状态,因此不需要有由客户端来进行节点续期,zk 服务端可以主动地清理失联客户端创建的节点,避免锁无法释放的问题。zk 实现分布式锁的主要步骤如下:
client1 申请加锁,创建 /lock/xxx-lock-0000000000节点(临时顺序节点),并监听其父节点 /lock; 。
client1 查询 /lock 节点下的节点列表,并判断自己创建的 /xxx-lock-0000000000 是否为 /lock 节点下的第一个节点;当前没有其他客户端加锁,所以 client1 获取锁成功; 。
若 client2 此时来加锁,则会创建 /lock/xxx-lock-0000000001 节点;此时 client2 查询 /lock 节点下的节点列表,此时 /xxx-lock-0000000001 并非 /lock 下的第一个节点,因此加锁不成功,此时 client2 则会监听其上一个节点 /xxx-lock-0000000000; 。
client1 释放锁,client1 删除 /xxx-lock-0000000000 节点,zk 服务端通过长连接 session 通知监听了 /xxx-lock-0000000000 节点的 client2 来获取锁 。
收到释放事件的 client2 查询 /lock 节点下的节点列表,此时自己创建的 /xxx-lock-0000000001 为最小节点,因此获取锁成功.
。
。
。
上述是 zk 公平锁的一种常见实现方式。值得注意的是, zk 客户端通常并不会实现非公平锁。事实上,zk 上锁的粒度不局限于上述步骤中的客户端,zk 客户端每次获取锁请求(即每一个尝试获取锁的线程)都会向 zk 服务端请求创建一个临时顺序节点.
以上述步骤为例,如果需要实现非公平锁,则会导致其余的所有节点都需要监听第一个节点 /xxx-lock-0000000000 的释放事件,相当于所有等待锁释放的线程都会监听同一个节点,这种机制无法像 Redisson 一样把唤醒锁的压力分摊到客户端上(或者说实现起来比较困难),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惊群效应,因此使用 zk 实现的分布式锁一般情况下都是公平锁.
Curator 是一个比较常用的 zk 客户端,我们可以通过 Curator 的加锁过程,来了解 zk 分布式锁的设计原理。Curator 中比较常用的是可重入互斥公平锁 InterProcessMutex:
InterProcessMutex mutex = new InterProcessMutex(zkClient, "/lock");
try {
// acquire方法的两个参数:等待时长及时间单位
if (mutex.acquire(3, TimeUnit.SECONDS)) {
log.info("加锁成功");
} else {
log.info("加锁失败");
}
} finally {
mutex.release();
}
InterProcessMutex 同样提供了等待时长参数,用于设置没有立即获取到锁时是快速失败还是阻塞等待,下一步,方法会调用到 InterProcessMutex#internalLock 方法中:
private boolean internalLock(long time, TimeUnit unit) throws Exception
{
// 注释的意思:一个LockData对象只会被一个持有锁的线程进行修改,因此不需要对LockData进行并发控制。如此说明的原因是zk的互斥特性保证了下方attemptLock方法的互斥,由此保证了LockData不会被并发修改
/*
Note on concurrency: a given lockData instance
can be only acted on by a single thread so locking isn't necessary
*/
Thread currentThread = Thread.currentThread();
// LockData用于记录当前持有锁的线程数据
LockData lockData = threadData.get(currentThread);
if ( lockData != null )
{
// 线程不为空,则进行重入,重入次数+1
// re-entering
lockData.lockCount.incrementAndGet();
return true;
}
// 向zk服务获取分布式锁,getLockNodeBytes
String lockPath = internals.attemptLock(time, unit, getLockNodeBytes());
if ( lockPath != null )
{
// 若lockPath不为空,则获取锁成功,记录当前持有锁的线程
LockData newLockData = new LockData(currentThread, lockPath);
threadData.put(currentThread, newLockData);
return true;
}
return false;
}
InterProcessMutex#internalLock会调用到 LockInternals#attemptLock 方法:
String attemptLock(long time, TimeUnit unit, byte[] lockNodeBytes) throws Exception
{
...
while ( !isDone )
{
isDone = true;
try
{
// 创建锁节点
ourPath = driver.createsTheLock(client, path, localLockNodeBytes);
// 判断是否成功获取锁
hasTheLock = internalLockLoop(startMillis, millisToWait, ourPath);
}
catch ( KeeperException.NoNodeException e )
{
// 捕获由于网络中断、session过期等原因导致的无法获得节点异常,此处根据配置的zk客户端重试策略决定是否重试,默认重试策略为Exponential Backoff
...retry or not...
}
}
if ( hasTheLock )
{
return ourPath;
}
return null;
}
public String createsTheLock(CuratorFramework client, String path, byte[] lockNodeBytes) throws Exception
{
String ourPath;
if ( lockNodeBytes != null )
{
// 在其他类型的锁实现中,lockNodeBytes可能不为空,则根据lockNodeBytes来获取节点路径,此处暂不作展开
ourPath = client.create().creatingParentContainersIfNeeded().withProtection().withMode(CreateMode.EPHEMERAL_SEQUENTIAL).forPath(path, lockNodeBytes);
}
else
{
// 在可重入互斥锁中,客户端向zk服务端请求创建一个 EPHEMERAL_SEQUENTIAL 临时顺序节点
ourPath = client.create().creatingParentContainersIfNeeded().withProtection().withMode(CreateMode.EPHEMERAL_SEQUENTIAL).forPath(path);
}
return ourPath;
}
上述代码中,创建锁节点并不会产生互斥,而是会直接向 zk 服务端请求创建临时顺序节点。此时,客户端还未真正的获得锁,判断加锁成功的核心逻辑在 LockInternals#internalLockLoop 方法中:
private boolean internalLockLoop(long startMillis, Long millisToWait, String ourPath) throws Exception
{
boolean haveTheLock = false;
boolean doDelete = false;
try
{
if ( revocable.get() != null )
{
// curator锁撤销机制,通过实现Curator中的Revocable接口的makeRevocable方法,可以将锁设置为可撤销锁,其他线程可以在符合条件时将锁撤销,此处暂不涉及
client.getData().usingWatcher(revocableWatcher).forPath(ourPath);
}
// 客户端实例就绪,则尝试循环获取锁
while ( (client.getState() == CuratorFrameworkState.STARTED) && !haveTheLock )
{
// 获取当前父节点下的排好序的子节点
List<String> children = getSortedChildren();
// 得到当前节点名
String sequenceNodeName = ourPath.substring(basePath.length() + 1); // +1 to include the slash
// 根据 children 列表与当前节点名,计算当前节点是否为第一个节点,若不是第一个节点,则在 PredicateResults中返回需要监听的前一个节点节点,若为最小节点,则获取锁成功
PredicateResults predicateResults = driver.getsTheLock(client, children, sequenceNodeName, maxLeases);
if ( predicateResults.getsTheLock() )
{
// 获取锁成功
haveTheLock = true;
}
else
{
// 拼接前一个节点的节点路径
String previousSequencePath = basePath + "/" + predicateResults.getPathToWatch();
synchronized(this)
{
try
{
// 将前一个节点的监听器放到当前客户端中,当前一个节点被释放时,就会唤醒当前客户端
client.getData().usingWatcher(watcher).forPath(previousSequencePath);
if ( millisToWait != null )
{
millisToWait -= (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 - startMillis);
startMillis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// 计算剩余等待时长,若等待时长小于0,则不再尝试获取锁,并标记当前线程创建的节点需要删除
if ( millisToWait <= 0 )
{
doDelete = true; // timed out - delete our node
break;
}
// 若等待时长大于0,则阻塞线程,等待锁释放
wait(millisToWait);
}
else
{
// 在其他的一些加锁场景中,默认会持久等待到锁释放位置,当前可重入互斥锁暂不涉及
wait();
}
}
catch ( KeeperException.NoNodeException e )
{
// it has been deleted (i.e. lock released). Try to acquire again
}
}
}
}
}
catch ( Exception e )
{
ThreadUtils.checkInterrupted(e);
doDelete = true;
throw e;
}
finally
{
if ( doDelete )
{
// 删除当前节点
deleteOurPath(ourPath);
}
}
return haveTheLock;
}
private synchronized void notifyFromWatcher()
{
// 当zk客户端收到锁释放事件时,会遍历当前客户端注册过的所有的监听器,并找到合适的监听器进行回调,最终通过notifyAll唤醒监听被释放节点的线程
notifyAll();
}
上述 curator 加锁的核心代码虽然比较长,但整体逻辑与我们前面分析过的加锁逻辑是一致的,主要做了三件事:
获取当前父节点的有序子节点序列; 。
判断当前节点是否为第一个节点; 。
若为第一个节点,则获取锁成功,否则为当前 zk 客户端增加一个前一节点的监听器,如果此时还在等待时长内,则使用wait方法挂起线程,否则删除当前节点.
绕不过的 CAP 理论 。
Redis 与 zk 由于客户端与服务端的交互机制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,相应的分布式锁实现原理也有所不同。两者都是优秀的支持分布式部署的系统,自然具备分区容错性,但分布式系统总绕不过去一个经典的问题——CAP理论:在满足了分区容错性的前提下,分布式系统只能满足可用性、数据一致性两者其一.
对比之下,Redis 在可用性上更胜一筹,属于 AP 系统;zk 具备更强的数据一致性,属于 CP 系统,而基于 AP、CP 的特性去实现的分布式锁,自然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.
Redis 分布式锁的一致性问题 。
Redis 的集群模式并没有严格地实现分布式共识算法,因此 Redis 是不具备一致性的。为了保证高可用性,Redis 集群的主从节点使用的是异步复制,从节点并不保证与主节点数据一致,只能尽量的追赶主节点的最新数据;因此,当主节点发生故障,进行主从切换时,实际上有可能会发生数据丢失问题:
zk 实现了 zab 算法,在数据一致性上给出了比较可靠的方案,但是由于 zab 协议的两阶段提交要求所有节点的写请求处理就绪后,才算写入成功,这无疑会导致性能的下降。此外,在zk集群发生 leader 重选举的过程中,对外会表现为不可用状态,此时可用性上就会存在问题:
由上可知,分布式并发安全解决方案并不存在完美的“银弹”,因此更多时候我们应当根据自身业务情况,合理地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.
显而易见地,如果业务场景有较高的请求量,并发竞争比较激烈,对性能有较高要求,此时通过 Redis 来实现分布式锁会是比较合适的方案。但是如果业务场景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比较高,或是系统交互链路比较长,一但发生数据不一致时,会导致系统出现难以恢复的问题时,采用zk来实现分布式锁则是更优的解决方案.
上述方案都无法满足要求?
总体上看,Redis 由于其本身的高性能可以满足大多数场景下的性能要求,而 zk 则保证了较高数据一致性。但倘若遇到了既要求高性能、又要求数据一致性、还要引入锁机制来保障并发安全的场景,这时候就必须重新审视系统设计是否合理了,毕竟高并发与锁是一对矛盾,可用性与数据一致性是一对矛盾,我们应该通过良好的方案、系统设计,来避免让我们的系统陷入这些矛盾的困境中.
最后此篇关于分布式锁的实现原理的文章就讲到这里了,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分布式锁的实现原理的内容请搜索CFSDN的文章或继续浏览相关文章,希望大家以后支持我的博客! 。
一、公平锁和非公平锁 1.1、公平锁和非公平锁的概述 公平锁:指多个线程按照申请锁的顺序来获取锁。 非公平锁:指在多线程获取锁的顺序并不是按照申请锁的顺序,有可能后申请的线程比先申请的线程优先获取到锁
阅读目录 1、简介 2、分类 3、全局锁 4、表级锁 5、表锁 6、元数据锁
因此,在我编写的程序中,我有三个函数,为了简单起见,我们将它们称为 A、B 和 C。每个函数都需要访问资源X才能工作。 限制是A和B不允许同时运行并且必须适当同步。但是,C 可以与 A 或 B 同时运
我听说过这些与并发编程相关的词,但是锁、互斥量和信号量之间有什么区别? 最佳答案 锁只允许一个线程进入被锁定的部分,并且该锁不与任何其他进程共享。 互斥锁与锁相同,但它可以是系统范围的(由多个进程共享
这个问题已经有答案了: What is an efficient way to implement a singleton pattern in Java? [closed] (29 个回答) 已关闭
这个问题已经有答案了: What is an efficient way to implement a singleton pattern in Java? [closed] (29 个回答) 已关闭
我对标题中的主题有几个问题。首先,假设我们使用 JDBC,并且有 2 个事务 T1 和 T2。在 T1 中,我们在一个特定的行上执行 select 语句。然后我们对该行执行更新。在事务 T2 中,我们
我希望我的函数只运行一次。这意味着如果多个线程同时调用它,该函数将阻塞所有线程,只允许它运行。 最佳答案 听起来您希望存储过程进行同步。为什么不直接将同步放在应用程序本身中。 pthread_mute
if (runInDemoMode) { lock (this) { //Initalization of tables dCreator.create
我相信无论使用什么语言都可以考虑我的问题,但是为了有一些“ anchor ”,我将使用 Java 语言来描述它。 让我们考虑以下场景:我有一个扩展 Thread 的类 PickyHost 及其实例 p
我知道异步不是并行的,但我现在遇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况。 async function magic(){ /* some processing here */ await async () =
我们正在使用 Scala、Play 框架和 MongoDB(以 ReactiveMongo 作为我们的驱动程序)构建一个网络应用程序。应用程序架构是端到端的非阻塞。 在我们代码的某些部分,我们需要访问
我需要一个简单的锁,JavaME 超时(concurrent.lock 的反向移植需要完整的 Java 1.3)。 如果其他人已经为 JavaME 发布了经过测试的锁定代码,我宁愿使用它。 锁定是出了
根据 boost : To access the object, a weak_ptr can be converted to a shared_ptr using the shared_ptr co
关于 Mutex 和 Critical 部分之间的区别存在一个问题,但它也不处理 Locks。 所以我想知道临界区是否可以用于进程之间的线程同步。 还有信号状态和非信号状态的含义 最佳答案 在 Win
锁 最为常见的应用就是 高并发的情况下,库存的控制。本次只做简单的单机锁介绍。 直接看代码: 每请求一次库存-1. 假如库存1000,在1000个人请求之后,库存将变为0。
线程和进程 1、线程共享创建它的进程的地址空间,进程有自己的地址空间 2、线程可以访问进程所有的数据,线程可以相互访问 3、线程之间的数据是独立的 4、子进程复制线程的数据 5、子进程启动
**摘要:**细心的你也一定关注到,有的网址是https开头的,有的是http。https开头的网站前面,会有一把小锁。这是为什么呢? 本文分享自华为云社区《还不知道SSL证书已经是刚需了?赶快来了解
试图在 C 中实现一个非常简单的互斥锁(锁)我有点困惑。我知道互斥锁类似于二进制信号量,除了互斥锁还强制执行释放锁的线程的约束,必须是最近获得它的同一线程。我对如何跟踪所有权感到困惑? 这是我到目前为
在阅读了很多与上述主题相关的文章和答案之后,我仍然想知道 SQL Server 数据库引擎在以下示例中是如何工作的: 假设我们有一个名为 t3 的表: create table t3 (a int ,
我是一名优秀的程序员,十分优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