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pt4 book ai didi

RSA非对称加密算法浅析

转载 作者:我是一只小鸟 更新时间:2023-01-18 14:31:12 24 4
gpt4 key购买 nike

说起加密算法,大的分类上,常规区分通常会区分为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两种,两种算法都各有优缺点。然而互联网发展到今天,应用更广的还是非对称加密的方式,而非对称加密中,RSA又首当其中,被广泛运用到各类应用中。本人作为一个标准的Javer,一直对RSA细节没有深入探究,本文算是对该算法的一个浅析,其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公式推导,当遇到大家耳熟能详的数据公式(例如费马定理)时,便不再展开 。

1、对称加密

关于对称加密,网络的释义很多,有的博主将其定义为 “ 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个秘钥就是对称加密 ”。 这样的定义一般值得都是算法透明,密钥不透明的场景,例如加解密双方使用的都是DES算法,在密文传递的同时,密钥也需要传递过去 。

其实所谓对称加密,即解密是加密的逆运算;比如将一个宝物装进箱子中,然后将其锁上,经过一段路途的运输,收件人收货后,将锁打开,然后将宝物搬出来,流程是这样进行的:

宝物 --> 放入箱子 --> 上锁 -----运输至目的地------ 解锁 --> 箱子中取出 --> 宝物 。

可见解密是加密的逆运算,我们便可称之为对称加密。应用到程序中,假如我们现在有这样一段文本:

Attack tomorrow morning 。

我们将每个字符对应的ASCII都统一加一,对应的密文即变为 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@Test
public void encrypt() {
    String str = "Attack tomorrow morning";
    char[] chars = str.toCharArray();
    for (int i = 0; i < chars.length; i++) {
        chars[i] = (char) (chars[i] + 1);
    }
    System.out.println(new String(chars));  // 结果为 "Buubdl!upnpsspx!npsojoh"
}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Buubdl!upnpsspx!npsojoh 。

而将其解密的原理也就显而易见,将值统一减一 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@Test
public void decrypt() {
    String str = "Buubdl!upnpsspx!npsojoh";
    char[] chars = str.toCharArray();
    for (int i = 0; i < chars.length; i++) {
        chars[i] = (char) (chars[i] - 1);
    }
    System.out.println(new String(chars));  // 结果为 "Attack tomorrow morning"
}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其实在算法公开的背景下,此处“1”便是密钥,发送方将密文发送的同时,需要将“1”也传送出去,这样接收方便可通过这个“1”对密文进行解密 。

优点 。

缺点 。

算法公开、计算量小、加密速度快、加密效率高 。

秘钥的管理和分发非常困难,不够安全。上文中,我们的密钥其实就是“1”,但在实际应用的场景中,我们需要将密钥同步给使用方,并且每个用户的密钥都需要保证唯一,且一方的密钥一旦泄露,那么数据肯定也就不安全了,而随着用户的增多,这会使得收、发双方所拥有的钥匙数量巨大,密钥管理成为双方的负担 。

常见的有对称加密算法有DES、AES、3DES等 。

2、非对称加密-RSA

非对称加密是相对“对称加密”而言的,拿上文从箱子中取出宝物的例子来说,解密流程可能是将箱子的侧面打开,将宝物取出,亦或是直接将箱子砸碎,反正一定不是加密的逆流程 。

2.1、加密形式

RSA的密钥有2个 。

  • Public Key 即公钥,对外公布的,所有人都可以直接查询到
  • Private Key 即私钥,只有密钥的提供者拥有,用来将密文解析出明文的关键key

一般是服务的提供者将 Public Key 公布给所有人,或者索性挂在自己的网站上(证书文件),需要连接该服务的客户端,下载证书并与之建立联系。有同学可能会有疑问, Public Key 一样的话,信息如果被其他人截获,岂不造成数据泄露? 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,因为只有拥有了私钥才能解密密文,而私钥是只有服务提供者才会拥有的独一份数据 。

2.2、加密概述

RSA生成公钥、私钥的流程是这样的 。

参数 。

说明 。

p 。

大质数 。

q 。

大质数 。

n 。

n = p * q 。

z 。

z = φ(n) = (p-1) * (q-1) 欧拉函数 。

e 。

要求(e < n),且与 z 互质 。

x 。

要求 (e * x) % z == 1 。

此时,公钥、私钥也就生成了 。

  • 公钥 (n, e)
  • 私钥 (n, x)

加密操作(m为明文,c为密文):

解密操作(m为明文,c为密文):

举例说明,为了方便计算,我们取较小的n:

参数 。

计算过程 。

最终取值 。

p 。

- 。

3 。

q 。

- 。

5 。

n 。

n = p * q 。

15 。

z 。

z=φ(n)=(p-1)*(q-1)=2*4=8 。

8 。

e 。

e<n且与z互质,随便取一个小的 。

7 。

x 。

要求 (e * x) % z == 1 。

15 。

因此 。

公钥为:(15, 7) 。

私钥为:(15, 15) 。

根据上述信息跑一下单测 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@Test
public void en() {
    int p = 3;
    int q = 5;
    int n = p * q;
    int z = (p - 1) * (q -1);
    int e = 7;
    int d = 15;

    int source = 13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原明文是: (" + source + ")");
    double pow = Math.pow(source, e);
    long result = (long) Math.abs(pow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加密计算的中间值:" + result);
    result = result % n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> 加密后的密文: " + result);

    // 以下开始解密
    double pow2 = Math.pow(result, d);
    long result2 = (long) Math.abs(pow2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解密计算的中间值:" + result2);
    result2 = result2 % n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> 解密后的明文: " + result2);
}

原明文是: (13)
加密计算的中间值:62748517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> 加密后的密文: 7
解密计算的中间值:4747561509943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> 解密后的明文: 1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我们为13加密,加密后的密文为7,可以成功解密并还原13;但是为了给13加解密,需要计算的代价可见一斑,其中解密的中间值达到了13位数 4747561509943 。

注:这里需要注意一点,明文的长度,一定不能超过n,因为加密的过程是明文阶乘后对n取模,如果长度超过n,那就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明文对应一个密文,此时解密算法一定出现问题;另外还有个小细节,即明文、密文的长度是一个量级的,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对n取模后得到,这样使得破解难度进一步提高 。

2.3、原理推导

RSA加密虽然名字简单,但是却用到了很多经典的数学定理,接下来我们一步步推导一下 。

2.3.1、基础定理

设定两个大质数 p 、 q 。

n = p * q 。

因为n比较特殊,它是两个质数的乘积,因此根据 欧拉函数 ,可以很快的计算φ(n) 。

注:欧拉函数指的是某个整数A,在所有<=A 的整数集合中,与A互质(即两个数除了1之外,没有公因子)的数的数量,比如φ(6) = {1, 5} = 2; 。

z = φ(n) = (p - 1) * (q - 1) 。

这里是欧拉函数中的一种情况,如果p、q均为质数,且n = p * q的话,那么φ(n) = (p - 1) * (q - 1);举例来说,φ(15) = (3 - 1) * (5 - 1) = 2 * 4 = 8;而φ(15) = {1, 2, 4, 7, 8, 11, 13, 14}。正好等于8,与欧拉函数符合。欧拉函数证明略 。

e 找到一个整数e,满足如下条件 。

  • e < n
  • e 与 z 互质

由于e与z互质,根据 贝祖等式 ,一定可以找到整数x、y,使得如下等式成立 。

e * x - z * y = 1 。

其实贝祖等式这里提供的理论支持,也就是任意两个互质的整数,我们都可以找到N多对儿的x、y,使得上述等式成立,举个简单例子,假如 e = 11, z = 10,那么此时(x=1, y=1),就可以使得等式成立,或者 (x=11, y=12),即11 * 11 - 10 * 12 = 1,同样使得等式成立 。

因此由于z = φ(n) = (p - 1) * (q - 1),所以上述等式可以变形为 。

e * x = 1 + z * y = 1 + (p - 1) * (q - 1) * y 。

此时公钥、私钥也就诞生了 。

  • 公钥:(n, e)
  • 私钥:(n, x)

2.3.2、推导

有上文得知,加解密的公式如下:

将加密公式带入解密公式后,我们其实是得到了这样一个新公式:

接下来就是推导这个等式是否成立了,如果这个公式成立,那么我们也就推导出了RSA 。

由上2.3.1章节,我们已经推导出 ex = 1 + φ(n)*y,因此上述公式可变形为 。

进而变形为 。

因为任何两个数的乘积取模,都等于分别取模后相乘,因此可继续变形 。

再简单变一下形 。

这里m是我们需要加密的明文,它的大小远小于n,而n则是两个大质数的乘积,即n=p*q。因此可以保证m^y与n互质,此处就要用到 费马-欧拉定理 了,即 若n,a为正整数,且 n,a互质 ,则: a^φ(n) ≡ 1 (mod n) 。

因此,上述公式马上就可简化 。

m为密文,因为我们加密的时候,对明文都是采取分段加密的方式,因此m都是小于n的,所以最终推导出 。

因此公式得证 。

2.4、加密实践

"attack 9:00" 。

我们对上述明文进行加密;因为计算机底层所有的存储都是二进制的,因此将上述明文解析后可以得到一个byte数组,拿到了byte数组也即将其转换为了二进制数字 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@Test
public void enBig() {
    BigInteger p = new BigInteger("1125899839733759");
    BigInteger q = new BigInteger("18014398241046527");
    BigInteger n = p.multiply(q);
    BigInteger z = p.subtract(BigInteger.valueOf(1)).multiply(q.subtract(BigInteger.valueOf(1)));
    BigInteger e = z.subtract(BigInteger.valueOf(1));
    BigInteger x = new BigInteger("20282408092494375639463130824708").add(new BigInteger("20282408092494375639463130824707"));
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p = " + p.toString()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q = " + q.toString()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n = " + n.toString()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e = " + e.toString()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z = " + z.toString()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x = " + x.toString());

    String str = "attack 9:00";
    byte[] bytes = str.getBytes();
    BigInteger source = new BigInteger(1, bytes);
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原明文字符串是: " + str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原明文转换为10进制后的数字为: " + source.toString());

    BigInteger c = source.modPow(e, n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> 加密后的密文: " + c);
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开始解密");
    BigInteger newSource = c.modPow(x, n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解密完成");
    String newSourceStr = new String(newSource.toByteArray(), StandardCharsets.UTF_8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> 解密后的10进制数: " + newSource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"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> 解密后的字符串为: " + newSourceStr);
}

p = 1125899839733759
q = 18014398241046527
n = 20282408092494394779761211604993
e = 20282408092494375639463130824707
z = 20282408092494375639463130824708
x = 40564816184988751278926261649415
原明文字符串是: attack 9:00
原明文转换为10进制后的数字为: 117815745854514889615880240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> 加密后的密文: 4132881878846003477553871672250
开始解密
解密完成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> 解密后的10进制数: 117815745854514889615880240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> 解密后的字符串为: attack 9:0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上文中,我们随便选取了两个相对大的质数 。

  • p = 1125899839733759
  • q = 18014398241046527

其本质是需要保证p*q后的值,大于"attack 9:00"所代表的数字 。

因为p、q已经指定,那么n、z也就固定了 。

  • n = 20282408092494394779761211604993
  • z = 20282408092494375639463130824708

e需要小于n,且与z互质,简单起见,我们直接通过e = z - 1来选择e 。

  • e = z - 1 = 20282408092494375639463130824707

在需要满足等式 e*x - z*y = 1 的前提下,我们随便选取一个x满足等式即可 。

  • x = 40564816184988751278926261649415

其实通过JDK所带的 KeyPairGenerator 来生成RSA的公私密钥对儿时,也是上述的思路,不过生成的n值比较大,常见的有1024、2048、4097位。我们这个例子中的n值,不过也就100位左右,当然位数越多越安全,越难被破解 。

可见加密的代价是巨大的,一个简单的"attack 9:00"字符串后,是大量的cpu功耗 。

2.5、为什么难破解

现在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网络黑客,拿2.4举例来说,对外暴露的公钥是 。

  • (n=20282408092494394779761211604993, e=20282408092494375639463130824707)

假如我们现在拿到了这样一段密文 。

  • 密文c = 4132881878846003477553871672250

我们只要进行如下运算就可以获取明文 。

其中,n我们已经知道了,只需要拿到x就能直接破解,而x是通过公式“e*x - z*y = 1”推导出来的,其中 。

  • z = φ(n)
  • e < n,且与z互质

而e作为公钥中的一个属性,已经完全对外暴露,我们现在只需要知道z(φ(n))的值,再套入公式“e*x - z*y = 1”中便可取得x的值,因为如果e、z、n都已经知道,那么满足这个等式的(x, y)是可穷举的,也就成功破解RSA算法了 。

因此现在的矛盾直接指向了φ(n),因为不知道p、q的具体内容,因此直接使用欧拉函数φ(n) = (p-1)(q-1),但我们知道n,现在需要对其进行因数分解 。

  • 也就是对 (n=20282408092494394779761211604993) 因数分解

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先来个简单的,比如:请尝试求φ(77),我们如果不知道它是由两个质数相乘得到的话,只能从1开始逐一尝试,这个破解难度可想而知。φ(77)={1, 2,3,4,5,6,8,9,10,12,13,15,16,17,18,19,20,21,23,24,25,26,27,30,31,32,34,36,37,38,39,40,41,43,45,46,47,48,50,51,52,53,54,58,57,59,60,61,62,64,65,67,68,69,71,72,73,74,75,76 }=60,如果知道77=11*7,即2个质数相乘的话,就很容易得到φ(77)=(11-1)*(7-1)=10*6=60 。

因此事实是,这个工作是灾难性的,迄今为止,没有一个高效的方法对一个大数进行因式分解,只能通过暴力搜索的方式。我们这个例子中,n的值只取了100位,看上去就很难破解了,而实际应用中,通常都是2048位或4096位,短时间内可以说无法破解 。

最后此篇关于RSA非对称加密算法浅析的文章就讲到这里了,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RSA非对称加密算法浅析的内容请搜索CFSDN的文章或继续浏览相关文章,希望大家以后支持我的博客! 。

24 4 0
Copyright 2021 - 2024 cfsdn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00587号
广告合作:1813099741@qq.com 6ren.com